info
資訊
自中世紀開始,音樂與教會的關係越發密切,音樂為了儀式與傳教而生,教會也成為歐洲訓練音樂人才的重要組織。但是當人聲發展到極致,如同鐘擺的迴盪,出現了讓作品變得單純化的變革。
然而,音樂要朝著更繁複、音域更高、速度更快的發展方向,難道就此堵死嗎?
在另一條路,也就是「器樂」的發展脈絡上,歐洲樂器的製作水準與表現性能日益提升,演奏者與作曲家的表現幅度亦隨之擴展。16世紀下半葉,在義大利北部的製琴重鎮克里蒙納(Cremona),誕生了一位作曲家——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蒙台威爾第本身是製琴師,也接受教會的音樂訓練,然而作品卻不受限於宗教的領域。他創作世俗的牧歌,融合人聲和器樂,傳達出真摯的情感……
本集重點:
01:22 回望數世紀以來,世俗與宗教、音樂與教會之間的關係,進而談及器樂史的發軔與興起
06:29 隨著經濟發展與工藝技術提升,歐洲樂器的製作水準與表現性能大幅躍進,也為音樂家們拓展了更寬廣的可能
08:28 阿瑪蒂、瓜奈里、史特拉底瓦利……這16世紀的提琴家族,為何能打造出流傳數百年的名琴?
12:06 這個時期,出現了「牧歌」的音樂型式,透過器樂與人聲,蒙台威爾第及當時的作曲家們藉以描寫景色、刻劃心情
16:25 古希臘羅馬的著作,帶領歐洲人從基督教的嚴峻與束縛中掙脫,而這可以從兩首關於阿瑪麗莉的歌曲聽得出來
延伸聆聽:
Johann Sebastian Bach: 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馬丁路德開出的一條路,後來在巴哈手上開花結果,我們從像是《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這樣的歌曲感受到音樂的單純可親)
Michael Praetorius: Six Dances from Terpsichore(16世紀末、17世紀初德國作曲家普雷托里亞斯的舞曲作品)
Claudio Monteverdi: Cruda Amarilli(蒙台威爾第《殘酷的阿瑪麗莉》,用音樂傳達了文字的情感,既有依戀與渴望,也有落寞)
Giulio Caccini: Amarilli mia bella(與蒙台威爾第同時代的音樂家卡契尼也寫了一首歌《阿瑪麗莉,我的愛》,也是描寫詩人求愛不得的痛苦,感情更為濃烈纏綿)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時代奏鳴曲》】
每週四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周郁然
錄音師:曾海芬
襯樂插曲:Lamento della ninfa. Composed by Claudio Monteverdi.
封面畫作:“The Three Ages of Humans” by Dosso Dossi.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鏡好聽全新改版上線!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鏡好聽》: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鏡好聽》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追蹤《鏡好聽》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