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好聽

鏡好聽全新APP上線 體驗全面升級,即刻下載

下載

《路》第二季上線 從山岳與歷史古道開始,走向探索內心之路

《路》製作人許越如、鏡好聽 2022-10-04 13:30:00

山徑、古道、馬路、朝聖、徒步旅行、海路、自行車道路到遷徙途徑,因為生物行走,才有路的誕生。因為有歷史,路才成為故事的載體。從你家門口那條路開始,一起走上山岳歷史古道、行至母語和傳統文化的演進、跳入海洋,感受地球剩下70%的未知,再回歸到自身的孤獨探索之路,連結回祖靈呼喚的靈路。《路》如何理解這些路徑?路又如何形塑了我們的世界觀?

 

路,可以是世上生物共築的實體道路,

路,也是探索心靈和思想的路徑。

從人走出一條路的概念,思考路之於人類和生靈,在生命實踐與身體行動的意義。

 

路有多長?光在台灣,國道、省道、和所有鄉鎮市道路的總和是2萬1,752公里,公路密度是每平方公里0.6公里。但這還沒算入船隻航行在海上的路、鳥或飛機在空中的路徑、山林中的步道、獵徑和獸徑;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只要地球運轉著,每分每秒都有一條新路產生。

 

鏡好聽原創節目、全台首支田野式調查Podcast《路》第二季於今日(10/4)正式上線,這一季將帶領聽眾與科學家徐嘉君攀樹測量,跟著團隊刀多次跋涉到深山裡,只為回答一個簡單又艱難的問題:「台灣最高的樹是哪一棵?」,也與大廟興學的社造運動者吳茂成,走上一條推動從台江爬上玉山moutain to sea,一條屬於台灣自己的朝聖之路、再跟著古道專家伍元和踏入花蓮深山中,探詢日治時期駐在所遺址、從酒瓶玻璃片中找出曾有哪些族群生活過的歷史?最後,高雄御書房主人簡秀芽將他這些年來探索內心、天地人合一萬物思想分享給聽眾。

讓路慢下來,就能走出適合每個人的速率。

附生植物研究員、「找樹的人」團隊製作人徐嘉君 (廖敬堯提供)
台灣山岳古道專家伍元和 (伍元和提供)

 

《路》第一季推出時即因獨具特色的「田野式調查Podcast 」受到矚目,為了錄製此系列節目,團隊盡可能尋找來自四方的引路人,來呈現「路」的多樣性。首集跟著海洋文學作家、黑潮海洋基金會創辦人廖鴻基出海,航行在花蓮太平洋,感受台灣人身為海洋之子的特權、接著聽阿拉喜分享他從一台淑女車環島開始,激發他單車環遊世界的故事、再跟著推廣研究台灣牽亡歌的林宗範,拓展對路的想像下到陰府,了解人死後會去什麼地方?最後再跟著東冬侯溫回到他長大的銅門部落,從一名藝術家到巫醫,他如何在療癒族人面臨歷史和傳統斷裂的同時,也找到療癒自身創傷的出口。這趟跨越海拔界限之路的沉浸體驗,讓Podcast透過聲音能夠保留和傳遞的想像,突破了全新的領域。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男人與他的海》提供)
從一台淑女車環島開始,激發他單車環遊世界單車環球夢的阿拉喜 (阿拉喜提供)
臺灣月琴職人、牽亡歌記錄者林宗範 (林宗範提供)

 

《路》的製作人許越如表示,走路是一種既個體又團體的行動,它給予你一片孤寂,因唯有倚靠自己,才能上路;但它也是一片黏土,讓那些斷裂的關係和故事再相逢。因此,聽眾們會慢慢發現,《路》部分內容是全台語和部分太魯閣族語,只因有些表達方式,唯有用母語表述,才能傳神寫真。

「山海圳」國家綠道推動者、大廟興學和生態保育工作者吳茂成,在《路》中以全台語受訪 (吳茂成提供)
藝術家東冬・侯溫,在《路》中透過太魯閣族語表述心境(梁莉苓提供)

 

鏡好聽原創節目Podcast《路》自推出以來,即試圖啟發聽眾思考路之於人類和生靈,在生命實踐與身體行動的意義,透過與八位引路人踏上不同海拔、不同心智層次,一同走一條關於選擇、關於人生,關於長在台灣土地的路。

高雄「御書房生活藝術空間」女主人簡秀芽 (簡秀芽提供)

 

點我收聽《路》

 

👂 推薦指南|製作人越如給大家的話

這一年下來的採訪當中,我自己也遇過幾次有趣的經驗。一向健談的我,第一次見面就兩頁的訪題要問伍元和,沒想到平常在臉書活躍的他,本人竟然沒有太多情緒起伏,常常露出牙齒笑笑的,我不禁初次見面就失態,在錄音間裡對老師崩潰說出:「老師你整個人怎麼就跟山一樣冷靜」,即便如此,他還是只給我一抹微笑(也容我澄清一下,後來我們去山裡錄音,又看到他的另一面,跟在城市的錄音間完全不同,算是種反差萌)。或像廖鴻基,他不只將對海洋的愛融入在文字裡,幾次相處下來,我發現他的性格就像海一樣,那麼沈穩跟溫柔,涵括所有必要的養分,也懂得即時放下那些令人難受的傷痕。他說:「海洋是一片道場,是個可以讓你實驗人生哲理的地方。」這些引路人,走路的同時,生命也被重塑成像他們所經驗的道路。

 

請大家務必要戴上耳機,才能聽到錄音師恩禮用心設計的細節與橋段。

 

路的古字,从足从各,說文解字便解釋:「道路人各有適也。」每個人走出各自的路,耕耘台灣這片土地,就會有足夠的養份上路。這讓我想起前幾年地球公民基金會的新年春聯,正是:

 

行,就有路。kiânn, tō ū-lōo。

( *本句話出自魯迅《故鄉》)

 

👂 推薦指南|錄音師恩禮給大家的話

要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我們是否好好開啟自己的聽覺感官?看畫面的過程,人要不斷去指認判斷有什麼東西,容易失焦,難以仔細聆聽環境要告訴我們的事。

 

在這個疫情時代,我們雖然哪裡都不能去,但我一直很想「透過聲音帶大家去旅行。」

請大家一定要戴上耳機,才會聽到這檔節目的細節唷!

 

💡幕後分享 | 怎麼把大象放進冰箱裡?

怎麼把大象放進冰箱裡?

冰箱門打開,把🐘 放進去,再把門關起來!

 

怎麼做出一檔田野式Podcast節目?

我們原本也以為跟冰箱系列笑話一樣,三步驟完成,輕鬆愉快~

沒想到... ...剪節目其實是很手工的事,因為想做出跟一般podcast不同的訪談形式,我在剪腳本之前,得先聽完幾百個音軌,從中找出有意義的音效,再把3小時到6小時以上的訪談內容,濃縮成30分鐘的節目,重新將引路人的故事重新串在一起,讓他們自然地說出。

 

另一位苦主則是聲音設計師恩禮,錄音不是拿著麥克風對準就能完成,他需要到現場感受風聲、海聲、引路人的神情,再層層疊回去。以第一集廖鴻基老師開頭的出海場景為例,我們確實跟廖老師去花蓮太平洋賞鯨,卻因為船上的馬達聲太大,現場收音根本無法用。錄音師找出乾淨聲音的素材,覆蓋一層麥克風的效果器、疊出浪打在船頭的唰——唰——響亮聲、在背景暗藏隱約的引擎聲讓大家以為真的是在船上,再佐以清晨海風來調味。

 

至於我跟恩禮二人團隊,如何錄音錄到忘我,一位暈吐到瘋掉;另一位整顆包包連同租車鑰匙、錢包都掉進海裡,重辦證件時戶政事務所阿姨會問:「你的身分證在哪裡遺失的?」『呃... ....可以填花蓮外海太平洋嗎?』又是另一則故事了~

 做這些細工,只是為了讓大家跟我們一樣,只要聆聽30分鐘,你也會跟我們當初愛上他們一樣,受他們的勇氣和泰然感動,一起踏上這段路,愛上關於啟程的種種冒險與浪漫。

more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