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聲音筆記:《重返月球博物館》
「人類的答案,也許就在激情相互抵銷之處。」
繼《掙扎的貝類》,詩人煮雪的人親唸的第二本有聲詩集。當中的〈月球博物館〉更被美國的拱門任務基金會選入「方舟月球藝術典藏」計畫,成為史上最早登陸月球的華文現代詩。
🎧現在就收聽:《重返月球博物館》
-
▋ 編輯室推薦:A子
觀看詩作的時候,你會讀出聲音嗎?我會。
我總是在閱讀的同時,在心裡揣摩每首作品的節奏,希望能從短短的字句間找出創作者暗藏在內的巧思與心情。也因此,當我第一次聽見詩人朗讀自己的詩作時,便感受到強烈的驚喜:原來這首詩的情緒是這樣啊、這段竟然是這樣展現嗎……我想,就是因為詩擁有比其他文體更大更寬廣的想像空間、每位讀者都能夠有自己的解讀方法,在聆聽有聲詩時,也就能夠體驗到宛如謎底揭曉的樂趣了吧。
這次錄製煮雪的人《重返月球博物館》的有聲書,就是一段打破想像、充滿驚奇的過程。
《重返月球博物館》是煮雪的人暌違六年的新詩集,延續前作《掙扎的貝類》「小說詩」的概念,在這本書裡他將「記憶」與「謊言」、「日常」和「非日常」之間的邊界掌握的極其巧妙。無論是日本最長餐廳街、被懷疑從事非法性產業的友人,或是小鎮裡的壽司店與旁邊的幽浮造型建築,煮雪的人用現實裡會存在的事物,在詩中組成了讓人隱隱感到不安的非現實。在這本書的後半段,他更將眼光望向未來。假如有朝一日我們需要移居到其他星球或是可以和複製人一同生活,人類將會如何看待自己呢?煮雪的人以詩作為載體,對世界也對我們每個人拋出疑問,然後再一起尋找解答。
當文字轉化為聲音,煮雪的人作品獨有的韻律感就更加凸顯出來。在錄製有聲書的過程裡,我發現他對於每首詩的聲音表情都有細膩的安排,將本來就充滿想像力的詩作更增添了畫面感、搭配有聲書的音樂設計,讓聆聽《重返月球博物館》就像是經歷一場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星際旅行。事實上,煮雪的人的文字的確到了更遙遠的地方,書中收錄的〈月球博物館〉這首詩,被選入美國拱門任務基金會「方舟月球藝術典藏」計畫,已在2024年2月被送到月球,預計可以保存五千萬年。也就是說很久很久以後,將會有人(不論是不是地球人)能夠在月球上,讀到一首華文詩。
想到這就覺得此刻的我們,就如同煮雪的人的詩作一樣正站在現在與未來的交界點。未來是陌生且遙遠的,但聆聽《重返月球博物館》有聲書,又覺得煮雪的人彷彿比我們更早知道了些什麼。也許,《重返月球博物館》便是一本從月球歸來的人,所寫下的預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