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好聽

鏡好聽全新APP上線 體驗全面升級,即刻下載

下載
單購 有聲書 文學小說

文學裡的植物課 3:章回小說篇

此產品僅限單獨購買

深度解析、實地還原!中國古典文學中植物意象與原貌

作者 潘富俊
版權方/出版社 遍路文化
節目總長 03:50:26
出版日期 2022-10-14
更新日期 2022-10-27

intro


介紹

集數

當植物學家遇上古典文學,

一場植物文學的奇妙碰撞就開始了!

 

在本課程中,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博士,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 潘富俊教授

將帶你橫跨2000年+文學史,揭祕50種奇木異卉的「前生今世」

 

|植物,如何書寫中國文學?|

  • 憑什麼幽蘭在先秦有「室家君王」的崇高地位?
  • 「上山采蘼蕪,采的究竟是蘼蕪,還是被禮教拆散的愛情?
  • 被貶到海南島,蘇軾如何吃檳榔去瘴氣?
  • 明明是花的玫瑰,為什麼卻是用玉字旁?
  • 浪漫入骨的王維,怎麼把紅豆「熬成纏綿的傷口

 

歷述2000年+文學長河中植物的古今演變

結合作者實地探訪中國古典文學中植物的經驗

深度還原、解析幾千年來文學中的植物寓意和原貌

 

 

主講人是誰?

 

他是  潘富俊

 

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博士,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講授景觀植物學、植物與文學、植物文化等課程。

他是第11屆中國文津獎獲獎作者,著有《詩經植物圖鑒》《楚辭植物圖鑒》《成語植物圖鑒》《紅樓夢植物圖鑒》《唐詩植物圖鑒》等。

他還是兩岸「古典文學植物研究第一人」,外號「植物偵探」,擁有30多年實地田野工作與古典文學經驗。

 

你將收穫

 

1次 解鎖50+種奇木異卉的「前生今世」

50+篇 詩經、楚辭、論語及唐宋詩、章回小說的專業解析

1場 中國古典文學與田野學的跨領域碰撞

810 分鐘 5000年綿延相續的文化記憶與文明密碼

 

 

本篇亮點

 

文學裡的植物課3:章回小說篇

  • 《紅樓夢》的黛玉葬花,葬的是什麼花?
  • 開到荼蘼花事了的荼蘼
  • 最不能出現在《西遊記》火焰山的植物

 

 

特別獻給

 

  • 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人
  • 喜歡思考自然、名物與文學關係的文藝青年
  • 希望深入瞭解意象內涵及背後文化故事的學生
  • 對中國文化、歷史感興趣,想要獲得精神陶冶的人

 

 

【簡介】

 

走進中國古典文學世界,我們會發現琳琅滿目的名物與自然意象。而無論是哪種意象,不僅本身有著獨一無二的形態、個性和特色,背後往往還蘊藏著與其特點對應的文化意涵、情感色彩,以及文學傳統。

 

歷代詩詞歌賦、章回小說的內容,無論是神怪傳說或吟詠感物的作品,大都有植物的描寫。有些以植物啟興,有些則以植物取喻,更多是直接對植物的吟誦。換句話說,各類文學的內容總離不開植物。

 

想要真正讀懂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需要先從全方位認識這些名物與自然意象開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切地領悟到文學家們所引喻的事物,接收到千年前文學家們寄寓其中或悲或喜、或哀或怒的情感以及多元的思想傾向,真正體認中國古典作品中綿延相續的文學傳統。

 

愛文學的人都無法否認,植物在古典文學裡出現之頻繁、所占地位之重要,常可見作者用一個植物傳達了想表示的千言萬語。

 

即使是對文學涉獵不深的人,其實也常在無意中使用到植物文學例如常見的成語「草菅人命」,便是源自《漢書‧賈誼傳》:「忠諫者謂之毀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菅由於生命力強但經濟價值不高,在古代即被農民視為討厭的雜草而欲除之而後快,因此有了這樣形容任意殺人如斬雜草的成語。

 

研究古典文學,必須認識詩文中各種植物的形態和意涵,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真實寄寓。例如唐‧王維〈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由於柳與留同音,古人送別時,常折柳以表達留客及留戀難捨,王維用旅館(客舍)附近的柳樹來表達心中之情。最早只有「霸橋之柳」才象徵別情,後來凡贈別即折柳,不限在霸橋。而古典文學中,除了柳之外,芍藥、荳蔻也是很常用來表示離別意象的植物。

 

其他古典文學中常用的特定象徵意涵植物

 

相思:紅豆

今名:紅豆樹(Ormosia hostiei Hemsl_ et Wils_)

紅豆象徵赤紅的心以表示相思之意。

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紅豆詞〉:「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

 

悲涼、死亡:白楊

今名:白楊(Populus tomentosa Carr_)

古時墓地「封樹」,帝王官家用松柏;平民百姓用白楊,因此白楊林 = 亂葬崗

白居易: 「聞道鹹陽墳上林,已抽三丈白楊枝。」

 

人心躁動的世道,文學與芳草聊可撫慰,聽潘老師娓娓解讀數千年來潛藏文字當中的植物花草,共同品讀經典,必可從中嗅得芝蘭之香。

 

 

【作者簡介】

 

潘富俊

左手文學,右手科學,在看似無關的兩個領域摸索潛行,編枝結草搭建起一座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鵲橋,為古典文學賞析增開了一扇視窗。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學博士,歷任林業試驗所生物組組長、恆春研究中心(原恆春分所)主任。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開授景觀植物學、植物與文學、台灣的植物文化等課程。曾任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醫學院(高醫大前身)生物系、福建閩江學院環境規畫系兼任教授,教授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所學與植物密切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田野工作與古典文學都是他的最愛。數年前,將臺北植物園從研究用植物園成功轉化為教學園及臺北市民優質遊憩點,讓民眾在林木花草之中,悠哉吟哦古典詩文。著有《草木》、《詩經植物圖鑑》、《楚辭植物圖鑑》、《唐詩植物圖鑑》、《成語植物圖鑑》、《紅樓夢植物圖鑑》、《福爾摩沙植物記》等。

 

相關著作:《中國文學植物學(經典傳世版)》《全唐詩植物學》《成語典故植物學》《楚辭植物圖鑑2_0版》《紅樓夢植物圖鑑2_0版》《詩經植物圖鑑(2_0版)》《中國文學植物學(全新修訂版)》《唐詩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成語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楚辭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詩經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購買須知

本課程內容為「音訊+圖文」,由「後浪學堂」出品、「遍路文化」發行。

review


評論

我給本專輯

0

/ 5
(0)
  • (0)
  • (0)
  • (0)
  • (0)
  • (0)

related


猜你喜歡